痛失国弼悼先生

发布时间:2021-11-16浏览次数:10

在我国科技界,这些年来,大概很少有人的逝世能像先生的逝世这样具有科技史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自近代以来,大概也很少有人的离去能像您的离去这样具有文明史的意义。正是先生所负责研制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汉字告别了纸笔铅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因此,由于您——一代科技伟人的逝世所带给整个中华民族、带给这个自主创新时代的巨大损失将难以估量。

潜心科研,自主创新,激光照排答天问
    淡泊名利,矢志不渝,九章算术续华篇。

生前,先生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必须具备四种素质:有洞察力,对技术发展走向高度敏感;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依靠团队;有一种激情,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自己动手。这四点先生本人都一一做到了。

先生对弟子们极为“苛刻”的要求是“顶天立地”———技术是顶天的,是一流的;做出来的东西是实用的,能立得住脚的。这一点,先生自己也首先做到了。

于是,先生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时代中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和科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毫无疑问,先生和北大方正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思考、乃至遭受的挫折,对我国后继的民族企业都是一笔莫大的宝贵财富。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艰苦的努力与辛勤的付出。

2000年,已经63岁的先生曾经不无抱怨地说:“我现在每周只工作40多小时了。”一个“只”字充分道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报国奉献的赤诚情怀与“去日苦多”的遗憾与感慨。据先生回忆:从1975到1993年的18年间,一直每周工作65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也没有元旦,没有年初一。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上午、下午、晚上……以一周7天计算,18年时间里,先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均超过了10小时,当然,这还没有计入科研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这正应了先生恪守的那句名言:“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么生活。”

先生一生虽然功绩卓著、荣誉无数,但您视之如草芥、浮云。您说:“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青年导师,提携才俊,甘为后学作人梯
    风范长在,高山仰止,典型堪为百代宗。

先生爱才识才独具慧眼。1987年,当数学成绩突出,获过程序设计大奖的汤帜陪着同学去参加别的系教授面试时居然被面试的先生所相中,当了入室弟子。后来汤帜为研发激光照排系统立下汗马功劳并成了方正电子网络传播事业部的技术总监。我们不能不为先生当年的眼光所折服。

先生知才用才不拘一格。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现任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邹维当年曾经给先生写了封求职信,出乎意料的是,11个小时后,忐忑不安的邹维竟然接到了先生亲自打来的电话。先生的求才若渴可见一斑。

先生自有一套用人的朴素标准。您认为,企业家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要人品正,不能以权谋私;第二要有远见卓识;第三要有冒险精神;第四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第五要懂财务。正是凭着这些标准,先生果断地提拔了目前已经成为方正二代核心技术的领军人物、担任方正集团首席技术官的肖建国。

先生还主动去了解年轻人的特点,以便尽量为他们创造平等、和谐、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方正每招一届员工,先生就让人事部门整理一本花名册,一有空,您就到这些员工所在的部门去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久先生就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先生激流勇退甘为人梯。 1993年,只有56岁尚在盛年的先生毅然退出了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青年科学家。1999年后,您又逐步脱离了公司管理层,把主要的岗位让给青年企业家。您曾语重心长地说,“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 在激光照排系统18年的研发时间里,先生没有休息过一天,而在56岁的时候却主动让贤,您的心胸与魄力不得不令人钦佩。

九三领袖,谏言荐策,披肝沥胆襄国是
    英风一代,泪雨九州,翘首忠魂再归来。

先生一生情怀高尚,心系祖国。 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尤其是作为我们九三学社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央副主席,您带领着这个以科技教育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参政党,致力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为在这些领域内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做出了积极贡献。甚至在前不久的“十一五”规划期间,病榻上的先生还为中国今后的自主创新战略提出了许多建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九三学社社员,我深深地知道:我们九三学社的广大社员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和优良传统,而现在先生又为我们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先生请放心,我们一定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继承您的遗志,立足本职工作,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科技的振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看到电灯,会使我们想到爱迪生,使我们感激爱迪生;看到计算机排版的报纸,就会使我们想到王选,使我们感谢王选。但是,王选之后,将永远不会再有王选了。先生的耿耿英灵早已飞抵天国,先生的一腔碧血也正化为泥土。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哀思和永远的怀念。 恸哉,

国失良弼,我丧良师!


(九三学社中国人民大学支社 李海彬)